一個經常公開批評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高層與神職人員的流亡記者哈紹吉,在走進沙國駐土耳其使館後人間蒸發,據土耳其官方所透露出的訊息,這個記者已經遭到殺害,且其遇害過程極之殘忍,血腥程度比起電影《奪魂鋸》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土國官員的談話以及傳聞將整個事件的矛頭指向了沙烏地現在的實質掌權者─現在的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認為他是指使特務殺害該名記者的元凶。由於這個事件過於令人髮指,訊息也在媒體上大幅傳播,踩到了美國對於人權的紅線,因此引發了美國與沙烏地之間的齟齬,川普揚言,若暗殺傳聞屬實,美國必然嚴懲,沙烏地官媒也強硬反擊,如若遭受制裁將會啟動「石油武器」,讓油價飆升到200美元,甚至400美元。原油價格的歷史高點出現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大約140美元左右,目前的價格則是每桶70幾美元左右,無論沙國所威脅的每桶200美元或400美元,都是天價之上的天價。

 

當然,以沙烏地的石油產量和其在OPEC組織中的地位,如果真的動用「石油武器」,對油價及全球經濟必然會產生衝擊,但我認為,沙國最好還是把這張牌握在手裡就好,不要輕易打出來,因為這事一把兩面刃。如下圖所示,沙國現在每天的石油產量大約在1,000萬桶左右,以現在的原油價格每桶70美元左右計算,其一年的原油收入大約有2,500億美元,而其目前每年的財政支出則為2,600億美元。換言之,沙烏地阿拉伯的財政非常倚賴石油銷售,石油減產固然可以作為報復對方的武器,但是動用這項武器對自己而言絕對也是重傷害。

確實,19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第一次在1973年,第二次在1979),以及在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確實在產量驟減下造成油價飆升,但是沙國所付出的代價也極大,如下圖所示,沙烏地在1970年代初期,GDP成長率一度高達20%,但在到了1980年代中期驟降為衰退20%,由此可知,石油武器對其經濟的衝擊其實也相當慘烈。

 

以目前沙烏地疲弱的經濟成長來看,在這個時間點動用這項傷敵100,自傷也100的武器,其實並非明智之舉。再者,減產要達到衝高油價的效果,其實只靠沙國自己並不夠,必需其他產油國一起聯合才容易達到效果,但時是其他產油國有沒有誘因為了這個事件,犧牲自己的財政來源來和沙國站在同一陣線,這又是另外一個很大的問號。最後,在美國大量開採頁岩油,使其原油產量也站上每日1,000萬桶,甚至超越沙烏地的情況下,沙國減產能達到當年的幾成效果,其實也有待商榷。

以這個事件發展的態勢來看,對沙烏地王儲的傳聞與指控極可能不是空穴來風,對美國而言,人權是其長年來的外交主軸,美國在這個殘忍至極的暗殺事件上不能沒有態度,但對兩國而言,現在也都還是需要彼此的時候,因此,這個事件最終演變至全面對立的機率應該不大,如果後續真的有無可迴避的確切證據浮上檯面的話,最終沙烏地或許可能會讓一個層級上讓美國能夠接受的官員,出面扛下所有責任,一如當年台灣當局派遣殺手到美國暗殺劉宜良(江南),激怒美國後的處理模式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iBl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