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低利率情況有多嚴重,看看下面兩張圖表就可以明白。目前台灣一年期定存和定儲的利率大約介在1%1.1%之間,但政府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已經跌到1%以下,這表示,銀行如果將收到的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拿去買政府十年債的話,不但無利可圖,還會套損。

 

對台灣金融機構來說,長天期台幣存款早已是「負利率」的包袱(所以,如果你不爽某家銀行,要報復它的最好的方式並不是將存款移走,反而是存入大量每筆300萬以下的定存),這一方面反應出台灣企業的成長動能停滯,導致借款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央行長期為了阻升台幣,大量買進美元(釋出台幣)的結果,導致整個利率市場被嚴重扭曲。

那麼,央行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呢?當然不會沒有,只是對央行來說這是個不被允許談論的議題,就像當年葛林斯潘主掌聯準會時,「房市泡沫」這個名詞成為禁忌一樣,金融機構倘若在對外報告或聲明中談論及此,往往會很容易引來央行的關切。然而,低利問題確實造成金融業存放款利差不斷收縮,對老行庫(例如三商銀)而言,因為其活期存款比重較高,平均資金成本較低(活存幾乎零利率),因此利差問題可能較為緩和,但是對新進的民營行庫來說,當傳統的存放款利差隨著央行的政策變得已經無利可圖,甚至賠錢的時候,他們自然必需另尋出路。

 

房貸業務是銀行爛頭寸的其中一個去處。銀行之所以喜歡承作房貸,是因為以目前平均房貸利率約在1.8%左右來看,相較於存款利率,多少還可以有點利差可賺,加上有房子作為擔保品,對銀行比較有保障,但這在無形中也對房市炒作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而高房價則是今天悶經濟的原凶。

 

在存放款業務隨著利率降低逐漸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手續費收入成為另一條出路。不過由於台灣金融業眾多競爭激烈,要在存匯業務中賺取手續費並不容易,於是銀行業開始把頭腦動到理財業務上,而台灣的投資人正好也在為低利率而苦惱,於是兩者一拍即合,這是2008年之前,銀行專業務盛極一時的原因。有一陣子理專賣的產品,複雜到別說是一般散戶,甚至連從業人員自己都看不懂,這在多頭市場時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但2008年的金融海嘯給了所有人震撼教育,這股理財旋風也在連動債風暴後嘎然而止。

 

俗話說,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當銀行玩掛了一批顧客後,自然也會再去找下一批。鉅額的虧損讓散戶退場,金融業就轉而把目標擺在中小企業戶身上,其結果就是幾年前鬧得不可開交的TRF風暴。

 

TRF是一種相當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我就不詳細介紹與拆解了,那要花很大的篇幅),其實銀行業一開始在發展衍生性商品業務時,大多還是以客戶的實質需求為主,例如針對進出口商需求所承作的遠匯、AR-AP等,但隨著TMU(銀行交易室的Sales)與企金部門一同拜訪企業授信戶,撩撥起中小企業業主貪婪的賭性後,很多近似賭博性質,而與客戶實質需求不相關的產品,例如PIVOTTRFDKO商品等開始大量冒出,許多中小企業老闆在不明究理的情況下(很多中小企業根本對產品不了解),承作了連結人民幣的TRF,最後就如同連動債風暴對散戶的當頭棒喝一樣,人民幣走勢在2014年結束多年的升值趨勢,轉而大幅走貶,風暴也於是釀成。

 

平心而論,我對這些遭受虧損的中小企業主沒有抱持太大的同情,多數金融業在與客戶所簽訂的合約並沒有瑕疵(當然行銷時可能會避重就輕),要進賭場,本來就該願賭服輸。然而可供省思的是,他們之所以會踏進賭場,是出自對銀行形象的信任,而銀行之所以誘導他們承作這些交易,背後原因則是低利率環境下的困境。換言之,造成長期低利率環境的中央銀行,在這些事件中並非沒有扮演角色,也絕非沒有責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iBl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