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台灣正在為平均薪資是否到達5萬而爭論不休,主計處所提供的數字被憤怒的年輕世代解讀為「幹話」。很多人認為平均薪資5萬是所得M型化下的統計結果,平心而論,從主計處所公布的薪資中位數40,612來看,薪資中位數與平均數之間確實有一段距離,但也並非偏離到過於離譜,官方的統計數字之所以和年輕世代的感受有這麼大的差距,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薪資僵固性讓年輕世代成為企業Cost Down模式下的犧牲品。經濟學中所謂薪資的向下僵固性,是指企業在與員工簽定雇傭契約後,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無法因應景氣狀況來調降既有員工(或資深員工)的薪資,因此,在成長受限時,企業為了降低人事成本,其做法往往是壓低新進員工的起薪,例如,10幾年前,新鮮人要在金融業找一份月薪4-5萬的工作並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如果你應徵的職缺是MA,第一年年薪100多以上起跳的也大有人在,然而在5-6年前,很多行庫就連開給MA的職缺也只剩月薪4萬出頭。而新人在剛進公司時,往往會被派予較多工作(很多可能是資深者不想做的繁雜工作),或常被以年輕、沒有家累的理由要求加班,因此造成相當嚴重的勞逸不均,也讓年輕世代成為這套遊戲規則下的受害者。

 

第二,就是居住成本的上升。雖然房市價格在2014年高峰後,這幾年呈現向下修正的走勢,但對年輕世代來說,房價修正對其並無助益,當房屋的買賣雙方陷入收手觀望與不肯賠售間的僵局時,購屋的潛在需求者在觀望期間湧進租屋市場中等待,反而讓租金在2014年到2018年這段期間明顯上漲,這對剛出社會只能租房的年輕人來說,居住成本不降反升,生活壓力自然也日益上升,這也是為什麼這個世代的族群對於政治人物的言行特別敏感,也越來越沒有耐心的原因。

 

之前說過,過去在政客貪婪與政策錯誤下炒高房地產的後遺症,現在正是整個社會要支付代價的時候,這不是個容易解決的問題,因為重手打壓房價固然有助於降低店家經營成本,讓房東、業主與員工之間的收益分配回到合理範圍,經濟體也比較容易在房市落底後重新找回活力,但缺點是以台灣有高達將近8兆的房貸餘額,這麼做也可能會有導致銀行逾放上升,從而形成金融風暴的風險,這是任何主政者都無法承擔的後果。

但是如果不以政策手段打房,而期待所謂的「軟著陸」的話,那就是現在的結果,薪資與居住條件的持續惡化,讓年輕世代在雙向壓縮下失去容忍能力,對任何可能造成生活成本上升的舉措都感到義憤填膺;再者,房東對租金的錯誤預期與貪婪心理,讓小型商家的經營環境惡化,也可能導致關店潮與商圈沒落,日前台中赤鬼牛排事件就是一例(新聞連結)

 

這是眼下台灣所面臨的困境,當經濟體要從一個過於偏離的狀態下往回修正時,在經濟學教科書模型中或許只是畫一條線,但在現實生活中,其過程往往相當痛苦,無論採用的調整方式是所謂的軟著陸或硬著陸,也無論過程是長痛還是短痛,該支付的代價與社會成本可能終究難以迴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iBl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