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時,俄羅斯民眾對於美國及西方國家的富裕也曾憧憬,對於資本主義的轉型也有過期待,然而,當年俄羅斯從計畫經濟走向私有化的過程,卻是以相當粗糙的方式在進行,例如,葉爾欽時代的私有化政策,就是直接把國有企業的股票「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國民(據葉爾欽所言,這是他諮詢過美國經濟學家後才推行的政策)。這顯然是一種過於草率且操之過急的做法,當時剛從共產鐵幕下解放出來的多數民眾,尚且沒有私有財產的觀念,當然更不會清楚股權所代表的意義,這種情況下,讓少數人有了可乘之機,趁機以低價向不明究理的民眾大肆收購股權,原本的國有石油公司及金融機構紛紛落入其手,造就了寡頭大亨的崛起,過去曾經富可敵國的霍多夫科斯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取得了當時俄羅斯第二大的尤科斯石油公司。
俄羅斯普羅大眾不但沒有得到嚮往富裕生活,迎來的反而是急劇拉大的貧富不均,歐美的石油巨頭則跟隨在寡頭大亨身邊盤旋起舞,因此,在過度期望導致高度失望下,不滿與厭惡日益加深,最後的結果是,社會瀰漫著一股對歐美的反動情緒,而特務出身的強人普丁,也在這樣的氛圍下攀上了權力的頂峰。
中東之外,俄羅斯與美國的另一個衝突點在於東歐。普丁曾經說過,蘇聯解體是20世紀地緣政治上的最大災難。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涵,我們得從俄羅斯地緣政治與歷史的角度來看。
俄羅斯是一個橫跨歐亞幅員廣大的國家,但其主要的政治及經貿重心主要集中在西部,因此國土安全上,由於東部遼闊的領土提供了足夠的戰略縱深,加上荒蕪的地型不利就地補給,因此敵方自東邊侵襲的風險較小。所謂戰略縱深,指的是外來入侵者從突破國界,到抵達經濟或戰略要地所需的時間與空間,足夠的戰略縱深有兩個好處,第一個是侵略者必需投入更多的戰力與資源來鞏固拉長的補給線,以避免前線斷炊潰亂;第二個好處則是防守方擁有決定戰場的權利,三國時期,曹操之所以能夠擊敗袁紹,就是其將主戰場定在官渡,拉長袁軍的補給,最後在烏巢燒毀其糧草後,一舉得勝。
對意圖自東邊進犯俄羅斯的人來說,無論是穿過荒蕪的西伯利亞,或經由蒙古戈壁沙漠,漫長的補給線都會是其致命傷,因此,一直以來,俄羅斯真正的威脅始終來自西方,從波德平原到莫斯科,平坦的地形不利於防守,無論是1812年拿破崙所發動的法俄戰爭,或是二戰期間德國揮兵俄羅斯時,走的都是這一條路線,雖然前面這兩場戰役,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因為俄羅斯嚴寒的天氣而遭致慘敗,然而作為獲勝方的俄羅斯,所付出的代價也極為慘痛,史達林格勒戰役堪稱其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役。因此長久以來,來自西邊的威脅很容易觸動俄方的敏感神經,普丁之所以認為蘇聯解體對俄羅斯而言是重大災難,原因就在於蘇聯解體後,東歐各國獨立,使得俄羅斯失去了蘇聯時期向西拓展的戰略縱深,以及可供據守的關口。而更讓俄方大為不滿的是,這些從蘇聯脫離出去的東歐國家,後來紛紛加入北約,捷克、匈牙利、波蘭在1999年加入;保加利亞、愛沙尼亞、立陶宛、羅馬尼亞及斯洛伐克則在2004年加入。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不同於一般的國際組織,它是以美國為首的軍事聯盟,與蘇聯時期的華沙公約組織分庭抗禮,東歐國家的加入,等同是昔日的對手把槍架到自己家門口來了,看在俄國百姓眼裡,這不僅是一種恥辱,同時也是在國土安全上難以容忍的事情。作為冷戰落敗的一方,俄羅斯對於這種趨勢無法做出有效的反制,然而在情感上,這卻使其對美國的猜忌與憎惡又加深了一層。
而要講現在的俄羅斯,就不能不聊一下普丁。
1989年蘇聯解體後,90年代堪稱是俄羅斯失落的歲月,西方世界在為冷戰勝利而舉杯慶祝時,俄羅斯則是民生凋敝、寡頭與黑道橫行。經濟政策的挫敗與1995年的車臣叛變,使得葉爾欽政府左支右絀,總理一任換過一任(就跟台灣頻繁更換行政院長一樣),這樣的時空背景,卻為平民出身的普丁提供了向上攀升的機會。
普丁出生在聖彼得堡(列寧格勒)的微寒家庭,自小熱愛武術,大學時期被國安局招攬為特務,隨後在1985年被調派到東德進行臥底,柏林圍牆倒塌時,普丁在東德被「放生」,憤怒的群眾包圍辦事處,他必需靠自己的力量在險境中銷毀見不得光的資料,並找到方法潛逃回國。特務時期的優異表現讓他獲得快速提拔,聖彼得保時期所結識的人脈,也成為他不可或缺的左右手,於是在葉爾欽時期總理更替頻仍的情況下,讓他坐上了這個位置。而不同於前面幾任短命總理,1999年爆發的第二次車臣戰爭成為普丁奪取權位的關鍵戰役。
95年第一次車臣戰爭,俄方死傷嚴重,不得不與對方議和;但是普丁所主導的第二次車臣戰爭卻贏的漂亮(但過程屠殺民極為殘忍),隨之而來的結果,則是為俄國贏回驕傲的硬漢普丁聲望大漲,而葉爾欽則持續探底,最終,支持度跌到只剩個位數的葉爾欽不得不提前辭職,普丁則依據俄羅斯憲法,以代理總統之姿,登上了權力的頂峰。
掌權後的普丁開始對不聽話的寡頭大亨動刀,負隅頑抗者的下場都不是很好,從特務出身一路往上爬的人,手段自然不會仁慈,曾經位居俄羅斯首富的霍多夫科斯基被整垮,有些大亨則被暗殺,整肅完異己後,普丁順利完成了他戰略藍圖的地一步,把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握在自己手裡。作為一個特務出身的獨裁者,其心狠手辣自然不在話下,俄羅斯也素有記者墳場之稱,普丁有時也會動用武力,但並非像米洛塞維奇之流,是個只會窮兵黷武的莽夫,很多時候他也懂得隱藏自己的獠牙,在對外擴展影響力上,比起武力恫嚇,他採用的是另外一項更為有效的武器:俄羅斯的天然氣。
下圖是俄羅斯輸往西歐的天然氣管線圖。俄羅斯是目前歐洲主重要的天然氣供應國,北歐及東歐的天然氣幾乎全部仰賴俄羅斯,德國及法國的天然氣也有3到4成依靠俄方供應,可以說寒冷的冬天中,歐洲民眾家裡的暖氣遙控器,正是握在普丁手裡,只要俄羅斯關掉開關,大家都得在寒冬中受凍。這也是為什麼2014年普丁奪取烏克蘭所屬的克里米亞半島後,歐盟雖然配合美國對其進行經濟制裁,卻始終留有餘地,不敢太過強硬的主要原因。
今年的7月11日,川普在北約峰會上抨擊德國是俄羅斯的俘虜,原因是德國有意透過德俄間繞開烏克蘭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增加自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口,隨後美國能源部表示,計畫四年內向德國提供液化天然氣,卻遭到德國工業聯盟(DeutscherWerkbund)打臉。德國之所以不買帳,並非是其不想多角化天然氣來源,也不是不知道北溪管線會使其能源供給更加受制於人,而是,天然氣和石油不同,石油除了油管之外透過油輪運送沒有問題,而天然氣雖然也能在低溫液化後以油輪運送,但液化的過程不但危險、耗能,港口也需興建特殊的接收站,加上液化天然氣需要低溫的儲存槽,所費不貲,種種因素使得經由海運自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不具成本效益,這是德國工業界反應冷淡的原因。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俄羅斯具有先進者優勢,就跟當年家樂福打不進香港和澳門的道理相同。家樂福之所以在港澳被百佳超市掃地出門,原因在於,百佳旗下的供應商害怕,如果敢供貨給家樂福,其產品就會被百佳下架,因此在供應商投鼠忌器下,最終無貨可賣的家樂福只能選擇退出港澳市場。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放在現在的德、俄身上也是一樣,如果美國無法保證能立即供應充裕且廉價的天然氣給德國,那對德國而言,自然也就不可能冒著得罪主要供應者,讓自己陷入斷炊的風險,去拒絕與俄羅斯之間的北溪管線計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