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藍色線條是中國GDP年增率

黑色線條是中國政府債務佔GDP的比率

 

其實中國的黃金成長期是在2000年到2008年,這段期間,中國政府不需要增加多少債務,就能讓整個社會享受GDP的快速成長,換句話說,也就是GDP的成長速度高於政府債務的累積速度,這和加入WTO以及國外資金技術流入,帶動民間企業的快速發展有關,這段時期的經濟成長,不需要倚賴政府的財政支出。

 

2008年到2013年這段時間也還算可以,除了金融海嘯時期的救市方案,無可厚非地讓政府債務對GDP佔比出現一定攀升外,整體而言債務的控制也還算得宜,然而,過了2013年就是轉折的開始了,13年之後,政府債務明顯快速上升,然而,GDP的成長率卻是一年不如一年,很顯然,這段時期即便政府加速舉債燒錢,也無法刺激經濟回復過往的成長。

 

何以至此呢?眼尖的人應該有注意到,轉折的時間點與習近平上任總書記的時間不謀而合,習上任之後擴大灑幣式的凱子外交與航母等軍備上的支出,然而這種支出所堆疊出來的債務無助於經濟成長,加上為了加強對企業的掌控,所採行的「國進民退」政策,也在某個程度上扼殺了企業的效率,這也是這段期間中國經濟成長持續不振的原因。

 

獨裁國家要維持社會穩定,經濟成長是一項很重要的關鍵,高速的經濟成長可以讓人暫時放下各方面的不滿,然而,一旦成長趨緩或是陷入停滯,這些不滿就會重新浮現。而中國處理抗爭問題的一貫應對方式,就是進行震壓,然而鎮壓無法排解不滿情緒,只能壓抑,因此會造成一種抗爭引來鎮壓,而鎮壓又引發抗爭的惡性循環,而且可能一次比一次規模更大,這也是中國在幾年前維穩支出居然高於國防費用的原因。

 

那麼,這種循環有可能無限地延續嗎?確實,城管的鐵拳、人臉辨識監控、社會評分或是網路監控這些東西,在恫嚇民眾以及防止串連上確實相當有效,但相對的,這些東西也同樣很燒錢。自古以來沒有吹不破的泡沫,歷史上,共產中國也不是第一個採用高壓與監控來進行統治的政權,因此關鍵就在於「財政」,當日益增加的威壓費用,成長到政府財政無法支應時,就是裂縫與破口開始浮現的時刻。

 

當然,我並不是說這一天會很快到來,但是從過去幾年中國的灑幣政策以及和美國的貿易衝突來看,這樣的流程確實是在加速之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tiBlue 的頭像
    AntiBlue

    AntiBlue的投資拼圖

    AntiBl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