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以前,由於人力所能創造的產能不足,因此每當產品生產出來,往往很快就會被買走,這是古典經濟學時期所稱的「供給創造自身之需求」,然而,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在機械化與自動化帶動產能爆發下,商品生產快速且種類琳瑯滿目,人們一有需求往往能夠很快被滿足,因此工業革命後,情勢就已悄然轉為「需求創造自身之供給」。時至今日,隨著追求規模經濟與量產模式的盛行,生產端和需求端之間的天秤更是大幅倒向需求端,市場需求者比起生產者擁有更大的話語權,這也是為什麼一支IPHONE的利潤,掌握市場的蘋果公司可以拿走大多數的利潤,而負責組裝的鴻海只能是一間利潤微薄的五毛公司(不要誤會,我是說毛利率5%的意思)

 

2018年開打的美中貿易戰,某個程度上就是一場需求端與生產端的角力,雙方交鋒至今,誰佔得上風,誰屈居下風,當然可以各說各話,不過就像今年快艇隊Patrick Beverley在季後賽時說過的一句話:「Women lie. Men lie. Numbers don't.」,下圖是道瓊工業指數與上證指數的走勢對照圖,2018年是雙方相互放話、劍拔弩張的一年,誰跌的慘、誰傷的重,其實市場早就已經給出了答案,而2019年第一季,也是受惠於川普同意在談判期間,將25%關稅的實施日期向後延後90天,上證指數才能夠出現比較大幅度的反彈幅度。

去年,雙方衝突之際,中國曾經試圖以提高美國大豆關稅作為報復手段,我在之前美中貿易戰系列的文章中曾經說過,此舉不會有效,因為原物料具有高度同質性,因此美國大豆可以輕易借道巴西,避開中國的關稅壁壘,簡單講,就是所謂的「轉口貿易」。當然,後面的故事大家都清楚,大豆關稅實施後不久,中國也意識到這是個傷己不傷敵的昏招,因此只能在尋求談判的過程中,將「願意重新購買美國大豆」當作一個示好的籌碼,讓自己有一個順勢走下的台階。

 

直觀來說,一般認為美中貿易戰的潛在風險,對美國而言,是失去廉價商品進口來源而導致的物價問題;對中國而言,則是過剩產能找不到需求出口所引發的裁員和失業問題。然而,這兩件似乎理應發生的事情,直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發生,下面兩張圖是美國的通貨膨脹與中國的失業率:

如圖所示,2018年至2019年初,美國的通膨率呈現下降走勢,扣除能源的核心通膨率維持穩定,同樣,中國的失業率也不升反降,這樣的現象似乎與先前普遍的預期背道而馳。之所以如此,我認為有幾個原因,一是去年川普提前放話要在今年一月將關稅調升至25%,預期心理讓廠商在過去這段時間提前拉貨,再者則是雙方主政者都預見了這些問題,也各自做出了準備,因此使得貿易衝突的影響並未立即顯現。但我也不認為市場擔心的事情是杞人憂天,而是很多時候,子彈可能需要多飛一會兒。

 

川普的策略,無論是之前的印太戰略,或是加強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合作,目的是要像蘋果藉由分散供應鏈而取得議價優勢一樣,這是個可能奏效的戰略,如前所述,現今的環境是需求方的力量凌駕供給方,最好的證明是,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工廠的角色幾經變動,但北美市場作為全球最重要終端市場的角色卻未曾動搖。因此我認為,如果隨著形勢演變,必需要在承受遷廠成本(現在要從中國撤離的成本不低)與得罪最大客戶間二則其一的話,最終多數人可能還是會被迫選擇前者。

 

中國的策略則是以拖待變,並且在拖延的過程中,用「貨幣貶值」和「減稅補貼」作為減緩國內衝擊的緩衝。貶值可以增加出口商的競爭力,補貼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抵消關稅衝擊,但這也正如同川普所揶揄的,在關稅壁壘下,中國政府的補貼款等同間接成為了美國政府關稅稅收。當然,這樣的說法確實會引來一些反駁,中國也確實沒有把錢「直接」繳給美國政府,實際上的情況,是美國進口商部分的關稅成本轉嫁給中國廠商,或轉單給其他國家的供應商,而一部份則自行吸收或轉嫁給國內消費者,因此川普的這番言論某個程度上是有其道理的。在先前的10%關稅下,貨幣貶值與補貼或許可以作為一時的權宜之計,然而在美國將關稅提高到25%的情況後,這樣的應對方式,就會產生過度貶值加速資金外逃,以及補貼成本衝擊財政的風險。當然,中國也會尋求其他的解套途徑,先前大豆戰的挫敗雖然使其吞下屈辱,但似乎也讓他們在「轉口貿易」這條路上看到了希望。

 

轉口貿易的策略要能有效,關鍵是能不能找到與美國沒有貿易壁壘的國家,願意給予低關稅(或零關稅)成為產品輸出美國的中繼跳板,否則如果輸往第三地的關稅成本加上運輸成本過高,那麼轉口貿易就會失去意義。某個程度上,香港因為具有獨立關稅的地位,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然而,去年底開始美國就已經傳出可能取消香港獨立關稅的風聲,因此對中國來說,尋找替代角色的迫切性自然也隨之提高。也因此,原本在台灣早已經被塵封遺忘的「自經區」議題,會在近期被沸沸揚揚搬上檯面,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一般來說,選舉要脫穎而出,應該是要突顯政見的差異性,因此相互競爭的候選人會提出完全相同的政見,本來就是一件不甚合理的事情,看過黃捷議員在高雄市議會的質詢影片後,讓人更為不解的是,為什麼一個人會對自己完全一無所知的東西,能夠鼓吹到這個程度?這個問題,不同人容或會有不同的答案,然而,如果有一天,台灣自經區真的成為了中國產品輸出美國的跳板,以中國對美出口的驚人金額來看,要把美國蒙在鼓裡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即便如此,我認為這一手仍舊稱的上是一步好棋,因為倘若情況演變至此,如果美方不把關稅壁壘擴及到台灣,就必需忍受最大交易對手的暗渡陳倉,但是如果真的對台灣施加關稅,那麼對台灣的衝擊必將是不可免,也等同是為有心在台灣煽動反美情緒的人,提供新的著力點。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最後,如果美中兩國貿易戰依目前的態勢持續演變下去,那麼全球供應鏈的重新洗牌將勢不可免,如何在新的供應鏈成形之前佔到好的位置,我認為比起被吹捧為萬靈丹的自經區重要百倍(試問,仁川自經區有讓韓國的經濟成長節節高升嗎?ECFA已經簽定多年,有多少人發大財呢?),只是很可惜,這個重要的議題始終難以成為討論的焦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iBl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