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應該已經寫過好幾篇文章,說明炒高房地產雖然可以美化GDP,短線或有一時之效,但長期而言對於實體經濟並無助益。也在好幾篇文章裡面提過,台灣現在的困境,很大程度就是在承受房價炒高之後所帶來的苦果。

 

過高的房價,使得商業行為的收益分配嚴重往房東傾斜,一筆生意做下來,房東硬是拿走了最大一塊,後續效應就是,有的店家被迫漲價,因此造成消費者怒吼;有的店家選擇以壓榨員工來降低成本,於是勞工憤怒,有的店家則是乾脆把店收起來,結果是商業行為收縮,經濟體失去活力。這些都是過度炒高房價所帶來的後遺症,同時也是現在年輕階層對於現狀極易感到不耐的主要源頭。

 

而且這個炸彈很難拆,政府主動打壓房價也不是說打就打那麼簡單。8兆多的房貸餘額,一個不好就是金融風暴,如果你對十年前的金融海嘯感到心有餘悸的話,那我得說,2008年的金融風暴的對台灣造成的衝擊與嚴重性,和民國90年底的本土金融風暴相比,根本小巫見大巫,下圖是本國銀行逾放比的走勢圖,如圖所示,民國90年底,台灣整體銀行業的逾放比率高達將近12%,大家都知道,金融業是高度槓桿的產業,而12%逾放比所代表的意涵是:當時恐怕有一半以上的金融業面臨倒閉的風險。

很遺憾的,放寬中資買房限制的聲音在最近又再次浮上檯面,而多數人似乎也已經忘記了我們今天陷入困境的原因。走回房地產的老路,無論後續結果是把房價拉抬到更加高不可攀的價位,或是讓房貸餘額越滾越高,我們之後所要支付的代價也必然越大。

 

之前的文章,有人回應「藍綠都有炒房,但後來KMT打房了」,我還是那句老話,透過文字和口號可以隱瞞的東西,擺在時間序列的圖形上其實一目了然。下圖是台灣房價指數走勢圖,過去20年來,台灣房價被炒作最兇的一段時期就在2009年到2014年。人都有意識型態,我當然也不例外,但我寫東西一定是有所本的。

當然,很多人試圖把這段時間的房價上漲完全歸因於歐美在金融風暴後的量化寬鬆政策上,我從不否認QE對推高全球資產(包含房地產)的影響力,但這無法解釋同一段時期,同樣是處在歐美非常規貨幣的政策環境下,為什麼這段時間所得與薪資比我們高的韓國,其房價的上漲會比我們溫和許多。其實真正的原因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當年政府在台灣長年低利率的環境下,採用所謂引資回台的錯誤政策,是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

前陣子放寬中資來台買房限制的聲音又重新浮上檯面,我對這件事情並不感到意外。人總是會重覆自己的成功經驗,例如在某個縣市成功開店賺到錢的人,自然會想把同樣的開店模式複製到其他縣市;當你在市場交易找到一項可以賺到錢的進出指標時,也必然會反覆使用它來賺錢,而過去採取特定模式經由房地產大賺其利的人,自然也沒有理由不重覆做同樣的事,這是人性使然。如果有對過去台灣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歷史作過研究的話,相信不會對眼下的情形感到扼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tiBlue 的頭像
    AntiBlue

    AntiBlue的投資拼圖

    AntiBl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