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有提過,雖然過去香港、新加坡、台灣、南韓被並列為亞洲四小龍,但發展模式卻不相同,香港、新加坡因為地理位置優越、腹地小、人口少等因素,走的是金融服務、貿易轉運與博弈的路線,而台灣與南韓則因為人口數較多,因此走向以製造業為主的發展模式。

 

台灣和南韓同樣是電子產業重鎮,經濟上也同樣仰賴出口,因為發展模式相近,因此一直以來經常被放在一起比較。隨著台灣的經濟成長放緩,薪資在過去10幾年來陷入停滯,南韓超越台灣,甩台灣好幾條街之類的言論也因此甚囂塵上。不過撇開媒體的渲染,如果單純以數據來看,會發現其實過去20年來南韓未必比我們好上多少,而台灣也並沒有那麼不濟,下圖是兩國GDP年增率和GDP數值的走勢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過去20年台灣和南韓把餅做大的速度還算亦步亦趨,經濟成長差異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大,之所以會讓人感覺台灣被南韓超車,甚至看不見車尾燈,主要原因在於兩國薪資成長的差異,如下圖所示,過去十年,台灣的薪資大致處在停滯的狀態,上升幅度十分有限,而南韓則呈現顯著的成長。(台灣薪資在特定時間突然大幅拉高,是因為發放年終獎金所致)

只看上面這張圖,或許有人會認為南韓在薪資分配上比較公平,企業也比較願意(或被願意)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然而,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象,經濟體的各個面向都是連動的,只看單一面向,很容易失之偏頗。南韓政府在提高最低薪資的步調確實比較積極,台灣平均薪資被超越,也是數據上呈現出來的客觀事實,這也無需否認,但我要說的事情是,在羨慕別人的薪水之餘,其實應該要知道,南韓的高薪資是有代價的,下圖是台灣失業人口與韓國失業人口的對照圖,台灣在經歷金融海嘯所造成的失業高峰後,2009年底開始,失業率就顯著下降,至今仍維持在低檔,而韓國失業率則自2014年起顯著上升,這代表隱藏在薪資快速上升背後的事情是,在企業營運趕不上薪資成長時,員工會被無情裁員的現實。

 

由此可知,南韓勞工的壓力並不輕,這些壓力不只來自長工時,或者巨型財閥所造成的勞資不對等(員工如果得罪三星,會很難找到其他好的工作機會),另一方面,如果員工不能讓自己持續維持競爭力,就可能會有失去工作的風險,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這個國家在薪資快速成長之餘,生活壓力和自殺率卻也很高的原因之一。

 

當然,台灣的勞動市場也有自身的問題,Layoffs的情況較為和緩,但薪水和年資掛勾,以及公司營運放緩後,以壓低新進員工薪資來因應所造成的勞逸不均,其實也會讓台灣很難留住年輕的高階人才,這也是我們現在的困境之一。

不過南韓比較值得稱許的一點是,他們在房價的控制上做得比台灣好,雖然南韓民眾也時常抱怨高房價問題,但對照兩國房價指數的走勢來看,其實過去十多年來,南韓的房價漲幅較為和緩,加上薪資收入上升的挹注,因此居住負擔的壓力也比較輕。

 

反觀台灣,2009年薪資階層因為金融海嘯,被迫要在薪資上「共體時艱」的時點,卻在政府「引資回台」以及「房地產是經濟火車頭」的錯誤政策下,迎來過去20年來最快速的房市上漲,這對當年工作可能朝夕不保的實質需求者來說,他們當然不會是受益者,美化GDP所帶來的是貧富差距擴大以及居住壓力上升,而非實質生活的改善,自然就會給人數字冰冷的感覺,而其所帶來的後遺症則更為嚴重,房市泡沫與鉅額的房貸餘額在今天已經幾乎是一道無解的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iBl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