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接連的量化寬鬆政策,被認為是以鄰為壑,造成很多國家不滿,當時美元即將沒落的論調甚囂塵上,歐元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取代美元的貨幣,甚至還有人點名人民幣接棒。然而,沒過多久,美國房市泡沫破裂所帶來的全球蕭條,便將歐元體係的缺陷徹底曝露出來;而所謂人民幣國際化的大餅如今也是南柯一夢;結果,即便對於美國濫用鑄幣權有所不滿,所有人在繞了一圈之後,還是回過頭來擁抱美元這個雖不完美,但卻也無可取代的選擇。

 

歐元的問世,對於降低歐元區國家間的貿易障礙固然有所裨益,但跨越不同國家使用同一種貨幣的體制,也代表成員國必需放棄各自對於貨幣政策的掌控權,把這項權力交到歐洲央行(ECB)手上。然而,最大的問題是,歐元區國家的經濟結構、體質以及同一時間點所處景氣循環的位置都不相同,甚至大相逕庭。在不同的經濟情況下,卻必需適用同一套貨幣政策,這會導致很大的矛盾,例如,有的國家可能景氣熱絡,需要升息來壓抑通膨;但有的國家則可能景氣已經走向衰退,需要的是卻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提振經濟。

 

對許多體質不佳的國家來說,由於失去對貨幣政策的掌控權,因此當景氣陷入衰退時,所能倚賴的工具就只剩下財政政策,而財政政策無論是透過增加政府支出、減稅或是其他社會福利政策的方式進行,其結果都會加深財政赤字,加上部分國家申請加入歐元區時,對於自己的債務有所隱瞞,這些情況在全球景氣還處在多頭循環時還能被掩蓋,但當景氣急轉直下時,問題就會被曝露出來。當年的歐豬國家在08年之前,經濟就出現反轉的跡象,但當時的歐洲央行仍把焦點擺在通膨,甚至在2008年初還一度升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讓這些國家更加依賴以債務支持的財政政策,而經濟的衰退則讓債務佔GDP的比重持續攀高,最終爆發了所謂的歐債危機。

歐債問題讓歐元區也走向美國零利率以及量化寬鬆的道路,歐盟提出緊急紓困方案,德法等國也不得不慷慨解囊。而德國與法國之所以出手援助,並不是基於情誼或義氣,而是債務人垮了,第一個倒楣的就是債主,德法的金融業對於這些身陷債務危機的國家有著相當高的曝險,加上美國放任雷曼兄弟倒閉的後果殷鑑不遠,因此無法撒手不管。但紓困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午餐,歐盟與IMF對紓困方案定有嚴格的撙節措施,接受紓困,代表這些國家在經濟嚴重衰退的情況下,還必需承受緊縮財政政策的雙重打擊。因此過去這段時間,歐豬國家的人民也不得不過著縮衣節食的日子。

 

這幾年,歐債的話題逐漸從媒體版面消失,但從下面幾張圖來看,其實歐豬國家負債佔GDP的比率並沒有顯著下降,這個議題的平息,所代表的並不是問題已經或得解決,僅是情況沒有持續惡化。

最近幾年,隨著全球景氣復甦,歐豬等國的GDP也回復正成長,但連續數年的撙節,也讓這些國家的內部壓力來到瓶頸,日前希臘總理齊普拉斯面對償債壓力,開始耍出賴皮的招式,向德國叫板要求償還二戰時的債務,而部分國家的財政支出,也開始有點蠢蠢欲動的跡象。當然,以目前全球市場還處在多頭的階段,這些徵兆短期內可能還不會演變出什麼太大的問題,但如果未來這些歐洲體質較差的國家,耐不住縮衣節食的痛苦,開始想方設法擴張財政支出,而全球景氣又出現反轉時,歐債風暴就不是沒有捲土重來的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iBl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