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美元走強之下,新興市場貨幣爭相走貶,加上部分體質較差的國家,貨幣貶幅驚人,許多投資銀行分析師紛紛把現在的情形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類比,媒體上也開始出現「亞洲金融風暴再現」這樣的標題。

 

先簡單講一下當年的金融風暴。1997年之前,亞洲各國央行在匯率政策上,大多是採取盯住美元的策略進行控管,但這種釘住匯率政策有ㄧ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兩個國家的經濟體質和景氣循環週期有所不同,當進出口商拋匯、買匯力道隨景氣變動,或是國際資金的匯入或流出,匯率上必然匯出現升值或貶值的壓力,因此在沒有外力介入的情況下,匯率很難長久自然維持在ㄧ個固定的價位,而所謂的釘住匯率政策,就是由中央銀行來扮演這個外力的角色,如果出口商拋匯力道比較強而有升值壓力,就由央行就買進美元(同時會釋出本國貨幣),來進行阻升,反之,如果資金外移有貶值壓力,央行就賣出美金(同時會回收本國貨幣),來加以阻貶,從而達到釘住匯率的效果。但這個方法要能成功實行必需有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央銀行要有足夠的籌碼,也就是大量的外匯存底作為後盾。

 

97年,亞洲各個新興市場國家就是處在外匯存底不足,且外債高築,當亞洲貨幣因為外在因素出現貶值壓力時,堅持採取盯住匯率政策,就等同是用自己薄弱的外匯存底來和整個市場的力量進行對抗。

 

1992年剛從英鎊戰役中成功擊垮英國央行的索羅斯,對於這套制度的缺陷已瞭然於胸。因此在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當索羅斯看到亞幣面臨貶值壓力,而這些國家的央行卻仍在實行釘住匯率策略時,索羅斯優先狙擊的就是那些外匯存底不足卻又背負高額外債的國家。這些國家在風暴初期,也試圖運用有限的外匯存底來加以對抗,然而最終的結果大家也都很清楚,就是籌碼燒光,貨幣大幅貶值,最後使得區域內的國家接連陷入風暴,直到索羅斯們在香港踢到鐵板,風波才逐漸平息。

 

回到今天,確實,目前新興市場的風暴確實已隱然成形,但用「『亞洲』金融風暴再現」這樣的標題,個人確認為不甚妥當,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知道,當年的風暴中,「外債佔外匯存底的比率」是一項很重要指標,下表我列示了當年金融風暴曾被狙擊以及這次被媒體點名過的幾個亞洲國家,紅色字體代表「外債佔外匯存底」超過150%者,可以發現在這次的新興市場危機中,亞洲最危險的大概就是印尼,外債佔外匯存底已經接近300%(馬來西亞和越南也有警訊),但整體而言,其他亞洲國家的外匯存底仍算充裕,從目前的情勢來看,除非有其他的外在事件衝擊,否則像當年一樣發生區域性慘劇的機率應該不太大。

 

亞洲國家

外債(百萬美元)

外匯存底(百萬美元)

外債佔外匯存底比率

南韓

440,543

401,130

109.83%

泰國

152,733

204,500

74.69%

越南

91,207

49,497

184.27%

菲律賓

73,097

77,830

93.92%

馬來西亞

222,973

104,400

213.57%

印尼

352,246

117,900

298.77%

印度

529,673

400,100

132.39%

 

反之,我們以同指標來看一下中南美洲的國家:

中南美洲國家

外債(百萬美元)

外匯存底(百萬美元)

外債佔外匯存底比率

阿根廷

253,740

51,324

494.39%

巴西

660,146

381,393

173.09%

墨西哥

453,548

176,620

256.79%

智利

177,831

36,781

483.49%

哥倫比亞

126,517

47,509

266.30%

委內瑞拉

28.00

8457

0.33%

 

如上表所示,外債過高與外匯存底不足的問題在中南美各國則明顯嚴峻許多,上表唯一沒有標示紅字的委內瑞拉,其實是這次風暴中最為慘烈的國家(因為貨幣惡性貶值,完全失去國際信用,以致讓這項指標失去意義),因此,中南美洲顯然才是這次風暴的核心,而這也不是中南美國家第一次發生這樣的問題,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也是同樣的情形,只是這些國家並沒有從一再上演的歷史中學到足夠的教訓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iBl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