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獲利的主要來源有三個

1.存放款的利差

2.手續費收入

3.交易投資所得

 

 

買入金融股的時機,應該要在升息循環的初期,因為當利率開始上升時,隨著存放款的利差擴大,銀行的淨利息收入也會跟著增加,當然,你可能會問,央行升息時,銀行的存、放款利率不是同時都會上升嗎,為何利差會擴大呢?實際上,當央行調升利率一碼時,銀行一年期的定儲的上升幅度往往不到一碼,加上多數銀行都有一定比率的存款是屬於活存或活儲,活期性存款基本上都是接近零利率的水準,而且不太會因為央行升降息而變動,因此在升息循環時,金融業的資金成本上升的速度低於放款利率上升幅度,自然銀行在或利上也會隨之提升

 

 

手續費收入是銀行的另一個重要收入來源,手收的多寡往往和景氣的熱絡程度有關,景氣越熱絡,交易就會越頻繁,自然銀行的手收也就會越多,相對地,景氣越低迷,交易冷清,手續費收入就會越少。當經濟體步入升息循環時,往往代表其景氣由弱轉強(所以央行才要升息收回過多的游資以避免通膨),因此可以預期升息循環時期,將對銀行手續費收入有正面效益

 

 

最後,銀行的交易利得雖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但原則上股價的多頭循環仍多在升息階段,因此,大致也可以認定,升息循環期間,銀行會較容易在市場交易中賺到資本利得

 

 

 

金融股往往會被市場當作落後指標,往往在金融股大漲的同時,市場就會臆測股市可能已經接近高點。很大的原因其實在於,央行的利率決策本身就是落後指標,實務上,當景氣由谷底翻揚時,企業的獲利可能已經率先步入成長,而央行往往會等到景氣出現明顯的復甦訊號時,才啟動升息循環,也因此讓金融股的復甦腳步會比一般產業慢;而當景氣由高峰反轉時,企業的獲利可能快先進入衰退,而在央行啟動降息循環前,金融業仍可在高利差下維持或利,而自實體產業流出的資金,也會找尋當下仍在成長的股票進場,也因此造成金融股往往成為股市的最後一波榮景

 

 

金融股的出場時機是,一旦央行進入降息循環,就應該出脫金融股,因為除了降息循環會使存放款利差縮小外,當降息循環開啟,也意味著景氣開始步入衰退,此時銀行面臨的倒帳風險將會大幅提升,先前的放款有可能變成呆帳,令銀行蒙受損失

 

 

 

 

過去曾經金融股曾經有過一段輝煌歲月,不少個股的股價曾在千元大關以上,如今的金融股有可能重返榮耀嗎?答案是很難,幾乎不可能,當年金融股能夠漲破千元有其時空背景,除了當時市場上過多的資金追逐過少的股票,且金融機構不像現在這麼浮濫外,更重要的是,當時利率很高,利差自然也大,因此銀行的獲利也就豐厚。而如今則是趨近零利率的金融環境,自然金融業的獲利能力也就受到大幅壓縮,現在的銀行業之所以會如此強調手續費收入,就是希望能在低利差的微利時代,從存放款收益的紅海中走出另一條路。

 

當然,過度強調手續費收入的結果,就是無形中銀行可能過度鼓勵顧客或實體產業投入其不熟悉也不需要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就如同先前永豐的TRF事件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iBl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